徐家汇是上海的名片。凭借着浓厚的商业氛围、便利的交通设施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徐家汇商圈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逐步发展成为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和城市副中心之一,在东起天平-天钥桥、南沿零陵-中山西-凯旋、西至宜山、北抵广元西-广元,大约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3200多家各类企业,为十余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近年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传统商品经济的流通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徐家汇商圈迎来了创新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商圈企业的用工状况也发生了新变化。
为深入研究徐家汇商圈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在劳工方面的特点、变化和发展趋势,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会同徐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布《乐业报告》系列之《上海市徐家汇商圈企业用工状况报告(2017)》,以上海市就业登记信息为基础,结合徐汇区统计局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研究分析了徐家汇商圈各类企业近5年来的用工情况,以期为稳定区域就业形势、促进商圈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信息。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11月底,徐家汇商圈的各类企业,在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登记就业的人数为11.5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0.1万人,降幅为1.0%;与2013年同期相比减少1.3万人,降幅为10.3%。总体来看,徐家汇商圈各类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呈现逐年小幅下降的趋势。
专家分析指出,近年来徐家汇商圈的登记就业人数虽然有所减少,但其就业密度仍高达9.6万人/平方公里,与世界上主要城市的商业中心相比,几乎不相上下。从未来发展前景看,随着主营业态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规划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浦西第一高楼徐家汇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徐家汇商圈将会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登记就业人数和就业密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98.5%的登记就业人员从事第三产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登记就业人数位居前三。
从徐家汇商圈登记就业人数的产业结构来看,建筑、制造等第二产业的登记就业人数为0.2万人,约占商圈登记就业人数的1.5%,所占比重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登记就业人数为11.3万人,约占98.5%。
从登记就业人数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登记就业人数最多,为6.37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0.6%,与2013年同期相比减少17.1%。其次是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登记就业人数分别为1.80万人、1.73万人。
专家分析指出,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来看,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服务业日益成为优化经济结构、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方向。徐家汇商圈是上海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商业中心,近年来主动对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区,致力于打造繁荣繁华的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商业能级水平,在有效满足市民购物、休闲、娱乐的生活需求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
统计数据显示,徐家汇商圈零售业登记就业人数为0.65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0.03万人,降幅为4.7%;与2013年同期相比减少0.07万人,降幅为10.3%。在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期后,徐家汇商圈零售企业的用工规模自2015年上半年开始出现萎缩,当前登记就业人数与历史最高值相比下降11.4%,降幅超过一成。
专家分析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势头迅猛,网络购物等新的营销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购物的重要渠道,百货商场、大型超市等传统零售企业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和影响。但从徐家汇商圈的情况来看,零售企业受到的影响并没有社会臆想中的那么严重。
专家表示,徐家汇商圈零售业的发展,可以看作上海乃至全国零售业的缩影和风向标。面临着电商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以东方商厦、港汇广场、太平洋百货等为代表的传统零售企业并没有消极被动地应对,而是积极主动地谋求创新转型发展,打破原有的经营格局,努力升级为体验式消费、品牌买手制的“新零售”业态。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商品质量、购物体验以及后续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与电商开展错位竞争、走差异化发展道的零售企业,仍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持续带动就业增长。
从批发业的情况来看,徐家汇商圈的登记就业人数为1.07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0.01万人,增幅为0.9%;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加0.15万人,增幅为16.8%。
从发展轨迹来看,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冲击、区域定位调整转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徐家汇商圈的批发业经历了为期两年的发展平台期,登记就业人数始终维持在9600人左右的规模,甚至略有下降。直至2016年8月,徐家汇商圈批发业登记就业人数首次突破1万关,至今仍保持小幅持续增长的趋势。
专家分析指出,批发业是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也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由于批发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销售类企业而非个人消费者,对于市场信息、金融服务、物流等方面的配套要求较高,因此批发企业聚集的区域往往是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的重要商业区,市场覆盖范围则会辐射到周边地区以至全国、全球市场。美罗城、太平洋数码广场等商业体吸引着以电子产品经营为主的批发企业大量集聚和快速发展,表明徐家汇商圈功能提升、辐射周边的社会效应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徐家汇商圈的各类企业登记就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约占54.1%,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7个百分点,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1个百分点。从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人员的总体情况来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39.7%。与之相比较,徐家汇商圈的这一指标是全市总体水平的1.4倍。
专家分析指出,高学历劳动者所占的比重持续增长,意味着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则是劳动生产效率的稳步提高,必将为徐家汇商圈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近年来徐家汇商圈立足于创新转型升级,高端产业日益集聚,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区域吸引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白领聚集地。
统计数据显示,徐家汇商圈登记就业人员的平均月薪为6357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561元,增长幅度为9.7%。从近年来的变化规律看,徐家汇商圈登记就业人员的平均月薪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年均增长9.4%。
专家分析指出,工资收入是劳动者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在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工资收入的同步增长,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全体社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人员平均月薪的稳定增长,既符合劳动者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美好期待,也反映了徐家汇商圈经济繁荣稳定、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现实。
专家同时指出,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都应该全面、地看待薪资待遇,合理确定薪酬定位。如果求职者对薪酬的心理期待过高,脱离了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实际水平,不但会影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匹配的效率,增加求职的时间和成本,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稳定经营、扩大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反而可能损害劳动者的权益。
徐家汇是上海的名片。凭借着浓厚的商业氛围、便利的交通设施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徐家汇商圈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逐步发展成为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和城市副中心之一,在东起天平-天钥桥、南沿零陵-中山西-凯旋、西至宜山、北抵广元西-广元,大约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3200多家各类企业,为十余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近年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传统商品经济的流通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徐家汇商圈迎来了创新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商圈企业的用工状况也发生了新变化。为深入研究徐家汇商圈区域内的各类企业在劳工方面的特点、变化和发展趋势,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会同徐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布《乐业报告》系列之《上海市徐家汇商圈企业用工状况报告(2017)》,以上海市就业登记信息为基础,结合徐汇区统计局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研究分析了徐家汇商圈各类企业近5年来的用工情况,以期为稳定区域就业形势、促进商圈转型发展提供参考信息。登记就业人数为11.5万人,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10.3%。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11月底,徐家汇商圈的各类企业,在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登记就业的人数为11.5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0.1万人,降幅为1.0%;与2013年同期相比减少1.3万人,降幅为10.3%。总体来看,徐家汇商圈各类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呈现逐年小幅下降的趋势。专家分析指出,近年来徐家汇商圈的登记就业人数虽然有所减少,但其就业密度仍高达9.6万人/平方公里,与世界上主要城市的商业中心相比,几乎不相上下。从未来发展前景看,随着主营业态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规划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浦西第一高楼徐家汇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徐家汇商圈将会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登记就业人数和就业密度有望进一步提高。98.5%的登记就业人员从事第三产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登记就业人数位居前三。从徐家汇商圈登记就业人数的产业结构来看,建筑、制造等第二产业的登记就业人数为0.2万人,约占商圈登记就业人数的1.5%,所占比重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登记就业人数为11.3万人,约占98.5%。从登记就业人数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登记就业人数最多,为6.37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0.6%,与2013年同期相比减少17.1%。其次是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登记就业人数分别为1.80万人、1.73万人。专家分析指出,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来看,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服务业日益成为优化经济结构、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方向。徐家汇商圈是上海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商业中心,近年来主动对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区,致力于打造繁荣繁华的国际商务商业核心区,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和商业能级水平,在有效满足市民购物、休闲、娱乐的生活需求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受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影响,零售业登记就业人数与近年最高值相比减少一成。统计数据显示,徐家汇商圈零售业登记就业人数为0.65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0.03万人,降幅为4.7%;与2013年同期相比减少0.07万人,降幅为10.3%。在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期后,徐家汇商圈零售企业的用工规模自2015年上半年开始出现萎缩,当前登记就业人数与历史最高值相比下降11.4%,降幅超过一成。专家分析指出,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势头迅猛,网络购物等新的营销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购物的重要渠道,百货商场、大型超市等传统零售企业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和影响。但从徐家汇商圈的情况来看,零售企业受到的影响并没有社会臆想中的那么严重。专家表示,徐家汇商圈零售业的发展,可以看作上海乃至全国零售业的缩影和风向标。面临着电商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以东方商厦、港汇广场、太平洋百货等为代表的传统零售企业并没有消极被动地应对,而是积极主动地谋求创新转型发展,打破原有的经营格局,努力升级为体验式消费、品牌买手制的“新零售”业态。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商品质量、购物体验以及后续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与电商开展错位竞争、走差异化发展道的零售企业,仍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持续带动就业增长。批发业登记就业人数突破万人,辐射周边的社会效应不断增强。从批发业的情况来看,徐家汇商圈的登记就业人数为1.07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0.01万人,增幅为0.9%;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加0.15万人,增幅为16.8%。从发展轨迹来看,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冲击、区域定位调整转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徐家汇商圈的批发业经历了为期两年的发展平台期,登记就业人数始终维持在9600人左右的规模,甚至略有下降。直至2016年8月,徐家汇商圈批发业登记就业人数首次突破1万关,至今仍保持小幅持续增长的趋势。专家分析指出,批发业是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也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由于批发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销售类企业而非个人消费者,对于市场信息、金融服务、物流等方面的配套要求较高,因此批发企业聚集的区域往往是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的重要商业区,市场覆盖范围则会辐射到周边地区以至全国、全球市场。美罗城、太平洋数码广场等商业体吸引着以电子产品经营为主的批发企业大量集聚和快速发展,表明徐家汇商圈功能提升、辐射周边的社会效应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高学历劳动者所占的比重持续增长,是全市总体水平的1.4倍。从徐家汇商圈的各类企业登记就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约占54.1%,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7个百分点,与2013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1个百分点。从全市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人员的总体情况来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39.7%。与之相比较,徐家汇商圈的这一指标是全市总体水平的1.4倍。专家分析指出,高学历劳动者所占的比重持续增长,意味着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则是劳动生产效率的稳步提高,必将为徐家汇商圈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近年来徐家汇商圈立足于创新转型升级,高端产业日益集聚,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区域吸引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白领聚集地。登记就业人员平均月薪6357元,年均增长9.4%。统计数据显示,徐家汇商圈登记就业人员的平均月薪为6357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561元,增长幅度为9.7%。从近年来的变化规律看,徐家汇商圈登记就业人员的平均月薪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年均增长9.4%。专家分析指出,工资收入是劳动者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在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工资收入的同步增长,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全体社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人员平均月薪的稳定增长,既符合劳动者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美好期待,也反映了徐家汇商圈经济繁荣稳定、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现实。专家同时指出,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都应该全面、地看待薪资待遇,合理确定薪酬定位。如果求职者对薪酬的心理期待过高,脱离了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实际水平,不但会影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匹配的效率,增加求职的时间和成本,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稳定经营、扩大生产的积极性,最终反而可能损害劳动者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