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3 号,山东惠民某医院,一名刘姓患者因腰间盘突出住院,第二天下午,在做了腰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四小时后,突发院内心梗,经抢救无效死亡。
当晚,死者家属在医院烧纸,冲进 ICU 病房,并对医生进行,第二天,死者家属拿到医院的 30 万赔偿离开。
这是一起典型的医件,后,涉事的五名当事人被刑事。几天后,有医疗界大 V 和自自发前往调查。
著名新闻评论员安老师,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帖子,说严肃的调查不应该只针对明确的「医闹」,而要全面调查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医院在救治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
那段微博可能让很多医护人员感到不适,甚至提出「为医闹洗地」这种说法。安老师也感觉一条微博没有把道理讲透,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2005 年 11 月,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了《500 万天价住院费》的节目,节目中讲述一名翁姓患者,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 ICU 中治疗 67 天,花掉 550 万医药费。
伴随这一触目精心的数字,《新闻调查》还详细描述了哈医大附二院「管理混乱,过度医疗」的种种「乱相」。
节目后,立即引起了巨大轰动。蜂拥而至,卫生部调查组接踵而来。一时间,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成为漩涡的中心。
三年后,我在《青年记者》专栏里,发表了一篇文章《谁来监督监督者》,专门《新闻调查》的这期节目。
事情的原委是,《新闻调查》的节目后,《财经》先后发表了两篇高质量的调查,披露了《新闻调查》节目中没有报道的众多事实,包括:
第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死者家属用专机将几十位专家运送到,67 天的时间里,大小会诊 100 余次。全国危重症专家、朝阳医院外科 ICU 主任陈惠德更长驻,组织、主持病人的抢救工作,陈主任不仅调去科里的其他大夫,还带上了 ICU 长和。翁某的主要治疗均系外请会诊专家诊断、制订治疗方案并且具体指挥治疗,本院医生只是执行和在医嘱上签字。
第三,死者翁某是肿瘤晚期病人,并不符合进入心外科 ICU 的条件。当时哈医大二附院 ICU 主任曾明确反对,但在和其他因素的介入下,翁某进入 ICU 进行治疗,67 天后去世。
事后,卫生部调查组的调查报告,虽然认定了哈医大二附院在血滤项目上通过分解收费多收了 20 万,但《新闻调查》节目中的其他,基本都没有获得。
结合《财经》的调查,可以说《新闻调查》的报道完全被。这根本就不是一起过度医疗事件,而是极少数人群用开道,违反医学规程占用宝贵医疗资源的典型案例。
面对这样的后续报道我非常,尽管我是央视员工,也一向尊敬《新闻调查》栏目,但我还是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我在文章中写有这样一段话:
新闻节目为了主题的突出而选择信息是必要的,但是,这种选择不能影响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判断。
正如在「天价住院费」事件中,死者家属是亿万富翁的背景,还有死者家属主动关系进入 ICU 病房的事实,都不应该为了主题的清晰而忽略,否则,就有的嫌疑。
其次,新闻在做监督节目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对事实选取的均衡和的核实,一旦在这些问题上授人以柄,整个的公信力都会搭上。
正如《天价住院费》节目中的问题被逐渐披露后,许多人都质疑制作该节目的记者受到死者家属的,原因就在这里。
在我看来,在调查性报道中,充分披露是最基本的职业规范,也是从业者最基本的职业伦理,这也是我敢于公开自己单位同行的底气。
缝事件、山西疫苗事件、钢的肾事件、茶水发炎事件,多起肾丢失事件,不一而足。这些报道共同的特点,都是选择性剪裁事实,错误归纳结论。
我深深痛恨这种选择性报道在中制造的对医疗行业的和,正因为如此,当我调入《新闻调查》坐在摄像机面前,我愿意用自己的话筒,为被的医疗行业纠偏。于是,才有了我在《新闻调查》那一系列的涉医报道。
正因为我和我同事的努力,现在再提起缝事件,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假新闻,提到走廊医生事件,大多数人都知道早期的报道不客观。
随着自的崛起,医疗界也培养起了自己的大 V,他们在众多医疗纠纷中不断发声,对于报道的纠偏,还原,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前些年相比,医务界普遍遭受的时代,正在远去。
在多起医患纠纷中,少数医疗大 V 和部分自,单纯站在医方的立场,缺乏最起码的平衡报道意识,对医院可能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或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对患者对的疏失却穷追猛打喊打喊杀。
虽然这种介入赢得了很多不够的医护人员的喝彩,但是,新闻却离却越来越远,患者和医生弥漫着越来越多的。
毫不客气地说,这些自和某些医疗大 V 的种种作为,正是当年那些刻意剪裁的做法,正是医务界群体的对象。
我的看法是,如果是一个审慎负责任的调查者,就不应该仅仅关注医闹以及赔偿问题,因为医闹的性质非常清晰,警方已经定性,为首者也已经被。
此时应该调查什么?要调查医院的救治过程中是不是有疏失和责任,患者的救济渠道是不是畅通,患方和医院之间的不信任来源于什么。而不是将者定性为,踏上一千只脚,完成一次情绪的宣泄。
有人说,记者无法鉴定医疗事故,很对。但记者的调查不是鉴定,是,你不需要给出鉴定结果,但可以找没有利益相关的医学同行去评估治疗过程,有医学治疗指南做参照。一个合格的记者,完全可以在全面调查的前提下,得出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对于理解新闻的发生,至关重要。
还有人认为,单纯调查医闹,可以完全不考虑医院的救治过程是不是有责任。想想看,这种论调是不是挺耳熟?当年《新闻调查》天价住院费的节目,不正是这样的原则制作的么?报道山西疫苗事件的记者,不就是这么说的么?缝事件的记者,不就是这套言辞么?
2012 年 5 月,陕西横山县一名食物中毒的患者,送到医院洗胃后不幸身亡,一场医患纠纷爆发。之后,医院院长率领医院的医生,去给死者。
当时这段院长医生给死者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观者无不填膺:这都把医院逼成什么样了?!还有吗?!
首先,这个医院确实存在医疗,在洗胃时把患者洗成了胃穿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导致患者在转院亡,这一点院方也承认。
其次,这名院长之所以,是基于他跟死者的儿子是好兄弟,两人交情很深。院长自己确实心怀,加上当地陕北独特的文化习俗,他自愿去给兄弟的亡父。
第三,死者的儿子,也并非图钱。事实上正是基于他跟院长的兄弟交情,他一开始还提出了另一个方案,让医院停业三个月(这是一家私立医院),这样他自己心里过得去,亡父也能瞑目。院长一开始也是答应的,后来觉得三个月太长,又恢复营业了。死者的儿子觉得院长背信弃义,就用上了中国乡间最常见的方式——带人去砸医院。
第四,我在所采访死者儿子,发现他并不是想象中那种乡里的,也不是一心讹钱的医闹,反而是个认死理、重感情的西北汉子。我问他「以后还愿意跟院长继续做兄弟吗?」,他说「那还是兄弟」。而我再去采访医院院长,医院院长也说以后还是朋友。
大家看,一旦把所有细节都真实还原,是不是跟一开始只看院长视频而脑补出的愤慨剧情,有很大不同呢?
这起「医闹」事件,夹杂着死者家属的悲情、医院的、人情的纠葛,还有陕北乡中特有的文化习俗,并不能单纯划分成「死者家属 = 」「院方 = 受尽委屈羞辱」的简单人设。
现实的生活中,除了有不择手段的职业医闹,还有大量的「普通人」。他们或无解医学风险,或不信任医院,或长期不满于社会规则,或由于人性的,裹挟在亲人死亡的悲痛中,做出种种过激的违法行为。
但他们的需要真实还原,他们的心理需要客观描述。你不调查他们的,不抵达他们的内心,就无法了解「医闹」产生的社会土壤,更遑论消弭他们内心的种种情绪。
我非常理解医生们的情绪,各位长期在一线工作,经历过各种「医闹」们的,人身安全常常受到侵害,急需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但是,我还是想说,单方利益代言人在医患纠纷中的介入,选择性披露部分,不会弥补医患之间的情感撕裂,反而会进一步加剧本就充满对立的社会矛盾。
如果说柴会群是在营销对医生的,现在的一些人,就是在营销医生对患者和的。这种营销,除了会给某些人带来名和利,还会带来弥漫的。
我不否认,长期以来基层出于维稳的考虑对医闹的,是医闹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不是全部。而且,我也主张严格按照法律处理医闹行为,即便现实当中,医闹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法律毕竟是法律,了就要承担代价。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医患互不信任甚至充满的情绪下,从重从严的打击,可以遏制部分「医闹」,但不可能彻底根绝。医患矛盾,包括以医闹形式出现的医患纠纷,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成因,峻法并非万能解药,有些时候还需要换位思考,化解医患情绪的。
如果医患之间未解,在高压势态下爆发的冲突,很可能烈度会更大,届时,遭受更严重的,不是那些的制造者,而是一线医生。
行医者,当能理解良药苦口,分得清口蜜腹剑。我虽然不是医生,但却自认有一颗犹如医者的仁心。
要那些怀有特定目的,只代表单方利益的和自,他们新闻中的调查原则,只对特定群体的和错误感兴趣,而对另一方的治疗过程不进行任何调查。说轻点儿这是信息控制,说重点儿这是利益代言,不管怎么说,这都和新闻的无关。
医患关系需要中立专业的,客观调查呈现新闻的全貌,而不此是彼,只调查特定的事实。这不是在医患关系,而是在吃人血馒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