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水火土查询表距离虹桥交通枢纽5.3公里处,占地100公顷的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正拔地而起。盼望着它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不仅是上海市民,还有长三角居民。
如今,开业一年多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分院里,超过50%的出院病人非上海市常住人口。到明年年底,5家国际化的高端医院将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未来,美国医生、、中国专家等高端医护人才都将汇聚于此,打造成为“长三角健康产业创新集聚平台”。
12月1日,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份详细的发展蓝图中,如何让长三角居民在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共享高品质医疗资源就是落脚点之一。
从虹桥交通枢纽乘车,经过高架,只要10分钟就能抵达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已获规划批准的地铁13号线西延伸段,未来将通过其东侧的联友。
大虹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地位,使得无论是来自长三角还是上海市区的患者,都能通过公共交通,快速便捷地来到这里。而随着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逐步建成启用,将有助于长三角人群就近接受高品质的综合医疗服务。
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园区一期地块上,华山医院虹桥院区自2018年6年开业以来,已经完成门诊诊疗人次15万,出院病人11678人次,完成手术10859台。“初步统计显示,出院病人中非本市常住人口超过50%,都是来自长三角乃至全国其他省市的病人。”
事实上,早在园区立项之初,麦肯锡咨询公司就在市场研究报告中指出:本项目通过虹桥交通枢纽,3小时可以覆盖周边16个中心城市,55个中等城市以及1000多个小城镇,辐射3亿人群。现在,通过虹桥枢纽高铁的快速交通,可以实现一个小时长三角都市圈的“同城效应”。随着长三角异地就医结算网络的陆续铺开,在江苏、浙江、安徽参加医保,到上海就医时用医保卡实时结算,已经成为现实。
除了公立的华山医院虹桥院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一期还有一个集约共享的医技中心大楼及7个社会资本投资的医院,医疗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120亿元。作为医改试验田,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作为一期项目最后一个入园的参与者,绿叶医疗集团投资10亿元的项目在今年9月结构封顶,同期又宣布投资20亿元建立全球首家“克利夫兰医合”国际综合医院——上海绿叶利兰医院,计划在2024年开业。为何在短时间内大手笔投资?绿叶医疗(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刁海鹏说,因为这里的配套政策落到实处。
今年4月29日,为新虹桥度身定做的“十条新政”最终获批。“十条新政”全称是《关于进一步支持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包括放开使用国内未上市的进口新药,探索民营与公立医院“机构对机构”的人才共享,拓展医保支付新模式等。
“‘十条新政’中,第五条‘积极协调争取设备、药械先行先试政策’,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就意味着,国际化的医学中心可以根据政策,向国家卫健委争取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实行备案管理,争取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支持政策。” 杨杰介绍,在入驻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上海美中嘉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里,就有多台“进博同款”的最新医疗设备,有的甚至全上海仅有一台。
刁海鹏说,的对于人才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的医疗行业来说至关重要。而正是得益于政策先行,绿叶利兰医院今后会有一定比例的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医生前来工作,也会有该企业在先期培养的高端护理人员以及中国的医疗专家等组成的多元化人才团队。
虹桥商务区的大健康产业不仅是医疗服务业的创新集聚平台,还有医疗器械的研发及生产集群。世界500强企业罗氏诊断、上市企业鱼跃医疗以及库克医疗,以及本土企业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都是带动大虹桥大健康的龙头企业。
今年11月,专注于介植入医疗器械研发和制作的上海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刚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其公司执行董事王彩亮表示,尽管中国市场的心血管介植入器械仍由国外巨头把控,但按照2019年销售收入计,公司在中国PCI支持器械市场的国产品牌中已经排名第一。“我们的储备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实力争夺更多市场份额。”
谈及长三角一体化给企业带来的益处,这家2006年就落户江桥的企业和大虹桥共同成长,也因此更能感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变化。“今年10月,《长江三角洲区域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炉,拿着上海的注册证就可以委托浙江的工厂生产,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大虹桥是一片热土,生物医药行业在这里大有可为。”王彩亮说,公司的研发投入比例占到全年销售额的8%到10%,正在着手搭建孵化及平台,把更多医疗行业的初创企业孵化出来。
|